時間:100年11月10日 晚上場

地點: 台北市天主教台北聖家堂

 

這是慕特舞蹈劇場累積10年探索而成的獨特舞蹈作品靈感來自谷慕特‧法拉(漢名:魏光慶)的宗教信仰與《最後的晚餐》這幅名畫,也將透過此舞作充滿爆發力與視覺震撼的肢體語言,展現舞團美學語彙。不過這對我來說又是很不討喜的名稱,加上太過宗教味了,剛開始我還真想跳過此表演,不過因為演出融合原民元素,加上我有去參與記者會,對舞作很有信心,所以就協同友人在風雨的周四晚上,一同去觀賞了《來自天堂Ⅱ─愛的聖餐》。

 

選擇聖家堂這場地,不管是演藝藝廳租借不到,還是偶遇的機緣合作,能在一個具代表性的天主教堂裡做演出,確實需要一些奇蹟。一般民眾很難想像進教堂是為了欣賞演出,當我走進教堂時彷彿進了電影情節中,準備要說出yes i do了。整個氛圍很莊嚴肅穆但帶著溫暖的包容,也許是我第一次進這麼大的教堂吧,光是環境我就覺得很夢幻!!

 

觀眾進場時,眾舞者們以佇立在舞台上,背對眾向主禱告冥思著,我突然想起起鐘樓怪人這齣音樂劇。此次演出的形式比較像舞蹈版的神劇,舞蹈夾帶著詩歌吟唱,有營造出氣勢磅礡史詩感,演出的格局很大器。由於此舞作是有故事性的,所以還蠻容易理解的,除了是以耶穌故事題材為主軸,加上大量聖歌音樂、現代舞、原民元素…等,讓此舞劇顯得多元豐富性。基於是舞劇的形式,有大量的群舞表演部分,在編排與動作上,除了流暢度好之外,戲劇張力也夠強,個人給于高度肯定。對我來說好看的全版舞劇,群舞的編排比獨舞或雙人舞都來得有難度,不單是整齊有序,每一位舞者的能量都要足夠,這樣才能完全的釋放力量與深度,才不至於落入俗套上的安排。第二幕的女舞者獨舞,讓我為之一亮,整個身體是如此的輕盈,像枝頭小鳥輕快跳躍著,可以感受到她所傳達的喜悅,我個人很喜歡這段獨舞。原民舞蹈與吟唱和現代舞蹈與聖樂融合後,所展現出來的有別以往所見的現代舞蹈風格,快接近中場時的巨大十字架的確吸睛,它象徵著救贖與希望,不過在裝上這十字架過程,敲敲打打的聲音太擾人了,我想設計上應該要改良一下,它真正亮相時間很短,其實大可不必再把它卸下,,十字架就是原民的宗教信仰象徵,且拆它不免又是一陣敲打聲。另外由於在教堂演出,它的隔音設備沒辦法像表演廳那樣完善,整個回聲很強烈,感覺音量沒定好,很不穩定。

 

下半場則是的儀式性的舞蹈,谷慕特法拉從觀眾席後方,吟唱原民曲調,一步步的走向舞台,算是一種宗教性的傳承吧。早期漢人來台開墾,逼迫驅離原來在這土地生活的原民,進入山區,受了許多不平等的對待。直到宣教士來台宣教時,因原住民天性的單純敦厚、加上宣教士接納及行誼的感化,幾乎是一個部落、一個部落的全部歸主。只要有原民的部落,幾乎會有教堂。所以結尾祖靈祭的表演就不會感覺唐突,而且這樣的能量是撼人的(我想起教會這部電影)。不過就少了歌唱這一味,雖然光輕的聲音嘹亮動聽,但若全體舞者一起吟唱的話,相信場面會更壯闊,這也是未來舞團的方向目標,期許每一位舞者都要能歌善舞,也期待能再次觀賞到不一樣的原民藝術表演。

 

用愛堆積、築出一座愛的聖殿   繼續/堅持聽見大地為人類發出的喘息聲  綻放生命美麗的花朵這世界因紛擾而不平靜,倘若每一個人都能奉獻50%的愛,相對的就能減少50%的礙,往美好的生活是不是更進一步了呢?

 

p.s我在想我看得是平面攝影場吧,那個單眼相機一直啪啪啪,拍個不停.吵死了。

能在教堂蕾欣賞這樣的演出,真的是少見的機遇啊!!!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許家峰 的頭像
許家峰

藝文視場&礙有為

許家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