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2年08月17日 首演場
地點:台北市中山堂中正廳
演出團體:新加坡實踐劇場、香港甄詠蓓戲劇工作室
我必須要很嚴厲地說:中正廳的音響設備有點糟;不只這次看戲,連上次在同一聽中的音樂會,那個效果讓我印象深刻。想在那做戲曲演唱或音樂演奏類節目,真的只是給自己與觀眾添麻煩與困擾。
來談談我看戲的感覺吧!老實說一開始我對這戲沒什麼好印象。”阿Q”這兩個字從頭碎念到尾,是怕大家不知道這是一齣阿Q的戲碼嗎?而且演出形式很像樣板戲,好像是一齣勸世人的神劇類,惡行會遭惡果…等;加上音響問題,使我對這齣戲觀感不是很好,不過過了一天的沉思,再回過頭來看這戲,其實還蠻有趣的。
演員的素質很好,感覺他們在舞台上玩樂遊戲著,跟一般所謂的”角色扮演”有很大的不同;他們是一群阿Q,在劇中(現實)裡尋找另一個阿Q。感覺在玩捉迷藏;阿Q可能當鬼,但也可能是其中的一個被找尋者;遊戲是歡樂的,但偶而會有小爭執,這時總會有一個人跳出來,排解紛爭,然後遊戲又繼續著;躲的地方不夠,就找尋(建造)一個更隱密(堅固)的堡壘;遇到的紛爭越來越大了,調解的人所被賦予的權利也就越大,到了極致之後開始崩毀;如同黃昏時刻,母親拿著籐條來到遊戲場,孩童們一哄而散;即使在多隱密的地方,終究逃不過大人瑞麗的目光掃射;一切就此崩壞,徒留一些殘骸,以及(可能)波及到無辜的小生命,也許是一條魚。
阿Q有可能是一條魚。真的太微不足道了;人類除了捕捉獵食外,還想辦法改變(革命)這個大自然(體制);而這條魚也努力的想找尋(逃避),想爭取(革命)一處能悠遊的水域(環境);只不過這條阿Q太渺小了,我們實在無法正視他的存在;直到制度崩解,生態結構改變,有一條魚(生物)滅亡後,我們才恍然大悟;只是這付出的看似煙火炫目,背後的代價與結果,非是所能預料承擔的,最後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它燒毀殆盡。
故事其實蠻有趣的,蠻發人省思。不過演出的形式有點說教味濃厚,個人比較不喜歡,而且演出時間長達2,5小時,我都快癱了;下半場有幾個段落我都覺得該結束了卻沒有,可能那條魚還沒死吧?上半場花太多時間尋找阿Q了,老實說我沒讀過魯迅的「阿Q正傳」,所以感覺上半場是演正傳,下半場是後傳;為了演後傳所以拉出那麼長的正傳?時間消耗不少我的體力阿!
不過我很喜歡演員在舞台上的能量,說、學、逗、唱樣樣精通;逗樂了台下不少觀眾;有可能他們的訓練是以戲曲唱腔為基礎,每一位演員的共鳴槍位置都是在頭部,整齣戲的音頻都還蠻高的,讓我有些不習慣,不過也藉此了解每個團體的訓練系統造就了不同的表演風格,在此我還真要誇獎這批優秀的演員們,所以對我來說這是一部有趣的戲,尤其演員發出"呵呵呵"地笑聲,我內心就會產一種荒謬的感覺,像是櫻桃小丸子的獨白…呵呵呵(乾笑中)。
看戲嘛!有時無須太認真,開心就好,但也別讓我笑太久,會疲乏啦。
留言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