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如果這個工作坊的整個流程已含括了共融精神而不是單單討論共融議題的話那該有多好。

66262525_2682724055079502_7129014810728988672_n.jpg

 

 

上午是專題講座

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主要以30餘年的兩廳院歷史的沿革,進一步講解文化平權與接續要做的共融服務。個人覺得以一個既有的文化指標要執行與推廣共融服務反而是不容易但卻有它歷史的義意在。

香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無障通達項目統籌 楊慧珊,由於西九文化區目前並非完全的建案,不過也因為一開始就有無障通達項目的內部組織,等於軟硬體設備將隨著園區的各項建案的完成而落實。

兩廳院顧問易君珊,以專題投影內容與解說就是一個很好的範本,不管在圖照的選擇與解釋讓人充份理解所想談論的主題。也讓與會來賓思考這樣的投影製作與講解,不僅讓圖照有它可被詮釋的義意也考量到不同族群的觀眾。

20分鐘的Q&A顯得有些匆促。

由於中午僅休息一小時,個人覺得受邀講者\分享人應該以一個方便的用餐方式,不然真的會影響下個議題的進行,尤其這次工作坊的時間抓的如此緊湊。

這次手冊的質感非常的好但也流於精美的手冊罷了,既然這是共融工作坊,是否該思考把部份通用設計也列入手冊裡,不一定全部,可選擇數頁做為點字、易讀頁甚至條碼等,讓這本精美的手冊能夠提拉出它既有的價值義意。

 

1.jpg

 

下午主要是論壇與導覽。

尤於中午分享講者用餐時間擔誤了一些論談時間。

要利用80分鐘既讓分享者講述經驗又要參與者提問交流,本身就是一大挑戰,且我們這組的參與者又超過20位以上,我和志杰分享完僅有口述影像協會楊聖宏秘書長分享口述的專業性外,滯留島舞蹈劇場也對經費的補助與支付提出疑問,就没人提問了,場館代表等諸多單位不知真没問題還是不好意思。

我不知道館方在安排圓桌討論時,是否清楚參與人的背景,可以的話桌長應該可以適時的Q不同單位代表提問,又獲者在人數眾多的時候,可藉著分享人在分享時候把那張記錄的大紙張傳遞下去,讓參與者直接提問在紙上也是可行之處。

没有更多的提問就無法有更進一步的交流,個人覺得有些可惜。

志杰主要分享他與明華園、唐美雲歌仔戲團的口述經驗與工作模式。

我主要分享的是參與口述場次的實務經驗。

我的論壇分享內容:

1前製

1演出資訊的傳達

1-1由社服單位資訊轉傳

1-2社群平台的建立與傳播,如line是視障者最常用的app

1-3體驗工作坊的規畫,會以黃翊長路與肯杜可舞團工作坊為範本簡述內容與時間調配的建議。(這裡多敍述內容的執行面可用一些方式補強視障觀眾的舞台技術的認知與人際交流部分。

2演出前

2-1視體驗時間長度有無可能在自由參與的狀況下,視障者可能跳過此,可選擇從測試口述機器的時段到場(好像没講到)

2-2體驗與測試口述器材的時間銜接,團隊與館方的人力合作。(好像没講到

2-3進劇場後如何透過最簡單的方式讓視障朋友快速理解場地與舞台的空間大小。(這可在體驗時說明也行。

2-4若有演前導聆,有無可能直接透過機器聆聽(分享吾愛無礙祝你幸福歌舞劇的演前口述體驗))

2-5要提醒視障觀眾節目單有條碼可掃,或製作一小塊條碼板供大家掃描。

3演後

3-1問卷的內容與做達的方式可能的調整。

如線上填寫,或直接錄音(題目不能多)

 

由於圓桌論談要在3點結束且又要拍張大合照,心想上午不是拍過了嗎,如果有拍攝各桌討論的畫面,那麼這張大合照和上午的大合照各有什麼義意。

3點半是兩廳院的導覽,分觸覺導覽與聾導覽體驗。

我主要是參與觸覺導覽這塊。

一共摸了樓梯的木質扶把、大門的玻璃、楊英風的金屬雕朔還有建物屋頂上的吉祥物複製品。

雖没進入音樂廳但也透過影像聆聽管風琴的樂聲。

整個觸覺導覽顯得扁平,能觸摸的物建已經夠少了就應該多解說一點物件的差異與歷史,例如木質扶把和一般扶把的差異或選用的目的,楊英風的雕朔是那一時期的創作以及選擇該作品與兩廳院的連結又是什麼,大門的玻璃的紋路又有什麼特別之處等。

另外若館方要建立觸覺導覽服務的話,模型將會是一項好的選擇方向。

舞台模型,不管有無進入音樂廳內,透過舞台模型的觸摸將能更快速的理解舞台的樣貌。個人過去曾參與音樂廳導覽,雖非觸覺導覽,但光只是解說是不足讓視障觀眾建構畫面的。

說到兩廳院建築主本體也是重要亮點之一,一樣的若有實際的建築模型,視障觀眾將可以更清楚音樂廳與戲劇院兩座建築本體的差異,導覽者用自製的折紙屋頂,有些折痕反而會讓視障者在觸摸的過程中易產生誤解。

 

66396043_2682724335079474_1067501601591132160_n.jpg

 

4點半到510分,由易君珊與財團法人拉縴人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林俊龍分別講述輕鬆自在場特色與精神以及演前導聆。

關於《從理髮廳走出來的拉縴人》輕鬆自在場

1.既然是輕鬆自在場,那麼座位安排的義意在哪,這樣固定的座位安排以及窄小的走道進出就是件麻煩的事,就算想中途離席光想這小阻礙就放棄這念頭了,但我無法確定其他觀眾是否也是有這樣的感覺,一旦將座位固定了又如何談輕鬆自在呢。

2.時間反應在成效上,不到兩週的時間要處理口述文本,就是如此殘酷。

3.與其說這是口述影像倒不如說是人體翻譯機還來的貼切。

4.口述者的聲音非常虛弱,聲音一直都没有出來,一直用在講敲敲話的語氣講述著,不是他身處的口述空間無法讓他好好的將聲音表現出來就是他本身要上一些發聲練習的課程。

5.雖說一開始就說明會以中文翻譯為主,但每首歌都中譯的義意在哪,這樣逐句翻譯加上現場演唱是相互衝擊的,對我來說反而是一項干擾。

6.這次演出分別由拉縴人男聲合唱團與受邀團體︱Ringmasters共同合作,雖每一位演唱者都身穿西裝,但分別透過領結與領帶表現兩個團隊的服裝差異,這點没說到,再來最後的三首歌有許多動作的推擠與彈指動作等也没有被講到。

7.既然這是個演唱節目本應該就要以演唱為主,館方應協調口述者與團隊雙方在口述內容上多些討論與詮釋,要不要全部都翻譯或者重點翻譯甚至不要翻譯只講解動作等,讓口述表現有層次感也能像表演一樣精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許家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