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07693557_2683093538684063_5528970667301498121_n.jpg

 

710日受邀參與 #高雄市立美術館 #蛻變‧新生│修館不休館系列活動 ,分享 #美術館的可見與不可見-非視覺感官觀賞的經驗談 ,這裡做了一些整理和補充,所以和當天講座內容未必相同喔。

從個人中途視障後因接觸線上雜誌的採訪編輯進而認識不同領域的藝術創作者與藝文空間,加上同為喜好觀賞展演的陪同者相伴,於是開始更多的觀展經驗與評論的書寫,就這樣一頭栽入視覺藝術裡。

 

口述展覽\作品没特別技巧,陪同者\視協員就是盡情的看盡情的說,從大到小或近到遠,從左到右或上到下,從生活物件的連結到一段身體曾經的感受等,別忘了彼此多些討論才有機會相互交流想法,什麼都可以聊,即使這個對話毫無營養也没關係;而身體就是最佳的測量工具,當然白手杖也是,若作品可以觸摸是最好,但在美術館裡這機會是可遇不可求的啊;而幾乎所有的創作都是圍繞在藝術家的創作脈絡、生活態度、社會觀察等,展覽的論述有時是錦上添花的高度推波,有時又會是平凡的生活體悟回射等,没有絕對的高低區分,只有回到自己對這展覽、這作品有了怎樣的感動。

觀賞作品需要時間的累積,聽到的描述或詮釋都僅是一種交流的面向,它没有絕對的答案,但如果觀展經驗多了,許多的想法或觀點就會慢慢形成,即使無視力的觀者,也會從中找到和陪同者\視協員的一種觀展的默契,累積這份層層疊疊的身體感知,慢慢地就會發現自己也會提出對於展覽的一些想法見解。

107075160_275969886815654_9128694097803568768_n.jpg

#身體感 很重要,雖說美術館是以視覺為觀看導向,然而作品、空間與觀者之間的關係絕非僅「看」這麼簡單,展場與作品彼此是誘發觀者多重感官的媒介,行進的路徑中,沿途所聞、所觸、所聽,那一步步所踏出的步伐,以身體作為一個接收器,逐一的集結這展覽所帶給自身的感受;如果老是以眼見為憑做為認識作品的惟一路徑,那麼身處在展場中的觀者藉由非視覺的感官去感受展場中的作品與空間和自身的關係,這些縇綜合的感知難道是假的嗎,還是我們其實一點都不相信自身的感官知覺,就好好滑滑手機不就ok了。

會後的Q&A

 

没有一百分的文化平權政策、没有一百分的無障礙環境設施,一切回到「人」的需求,它會在大政策範圍內去鬆動可變動的調整,在無法力求完美的環境中拉出貼合的服務彈性,但請記得,館內在怎麼做到百分百的無障礙環境與友善服務,若没有便利的大眾交通系統或其他配套措施讓所有民眾能輕鬆方便的進出美術館,那麼這一切說穿了,就是好看的政績罷了,徒勞啊!

 

高美館做為一個新型態的美術館,到底要做到怎樣的程度才算貼進所有人的需求,俱體的我也提不出怎樣的見解,但若以前述中以「人」為出發點,接納每位進到美術館中不同的身心差異族群,它是美術館的高度,這份高度是每個合作的單位、展覽的藝術家都須清楚的平權\通用概念,在前置的策展將這份以人為主的#文化平權 理念傳遞與規劃在其中,讓作品、空間與人之間的關係彼此都能感受到那份被需求與價值,那麼高美館的平權精神是否就能樹立出來,也說不定啊。

 

期待高美館在明年正式開館後的改變。

 

照片提供:高雄市立美術館

 

107791152_990348601383706_581307852521019317_n.jpg

高美館活動頁存檔

https://www.kmfa.gov.tw/OnlineApplyDetailC001200.aspx?Cond=5cf6eedd-27b0-4898-9725-80dd98b88375&fbclid=IwAR3VKL7IbBWdjA3sCiXY43sjonaFt-UyuibgOT4FkhttOCpRWlK6V7t8JAE

 

arrow
arrow

    許家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