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没有要從內容、敍事手法、組織結構談起,一來我學術含養不足以談這事,二來關於作品的相關評論\觀點請自行爬文就可閱凟到不少專業且精闢的分析

在這我想談的是擺在展場內的作品本身。記得今年六月去北美館逛展時,友人推薦了張紋瑄的作品,當時我對作品的表現型式起了很多的問號,雖友人有解答了一些疑惑,但我想我應該没有把問題給具象化,一直到814日在台南的海馬迴光畫廊,張紋瑄以公聽會為名的座談裡與策展人黃建宏、藝術家蘇育賢三人的對話中,聽著聽著,好像理解了什麼,雖然有些所謂的知識對我來說難了些,但黃建宏提出的「人間故事」論,以及最後張紋瑄拉回用文字創作這事,又給了我一些重新思索的方向,但整體的對談內容對一位平民百姓的我來說還是遠了。

離開了台南後,還是有些想法在我腦海裡繞啊繞

我用一個簡單的假設,若我把一些現成的書籍與與張紋瑄的作品擺在一起的話,不知會形成怎樣的視覺氛微?

再來,如果作品的呈現是印刷成品那跟影像輸出的差異在哪?那一層應要表現的藝術家個性會是在哪一個位置?

於是,如果文字是創作的素材,那麼文字的產出除了鍵盤、油墨裝訂成冊外,有無其他產出的可能?作品的獨特\稀有性在哪?

接著,我還是很膚淺的聊外貌(即使我已見無所見),雖然我們都知道內在\內涵很重要,不過有句話也這麼說的,相由心生啊,所以作品所呈現出的相,為何是這樣的選擇?有無其他詮釋相的空間呢?

小結,回過頭來不管,當我們走進展場,作品的呈現是平面、錄像、裝置甚至文字表現等手法,肉眼觀看還是第一個認識作品的步驟;所以我只是在想若文字作為藝術表現的一種形式的話,那麼承載字、句、段落、文法、故事等,又是可以怎樣的觀看可能,我們到底可以從作品的本身向外談論到怎樣的地步呢?

總結,我提出種種問號,也没要什麼人來給我答案或回應,因為我認為在接下來張紋瑄的作品裡,我可以得到我想得到的。

 

題外話,張紋瑄好小女孩兒喔…(很適合捏臉頰的感覺)

 

 

話說,後續真要逛展的話,陪同看展的人應會很辛苦吧…XD

同時徵求南部陪同逛展的伙伴啊…(招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許家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