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可能是元旦連續假期關係,看展的人特別多,讓我感覺到一絲焦躁,與友人逛完一樓的】愛麗絲的兔子洞|真實生活:可理解與不可被理解的交纏【與【索多瑪之夜】後我便累了,於是我們又往地下一樓觀賞2015「台北美術獎」展有讓我稍充了一些電力,但就在此結束離開了,忘了【動物莊園】啊,若有人想去的話歡迎約我喔。由於作品太多了,再加上友人並没逐一地說明,會没完没了),所以僅挑選我感興趣的作品聊,真的是淺聊啊。

 

我想先提2015「台北美術獎」,雖然不比一樓的體驗來的熱鬧,但許多的創作概念對我來說就顯得有趣多了。在這16位藝術家作品中我最喜歡的是許聖泓的《三川州》,雖然我早已看不見了,但從友人的轉述裡,我對這組印象深刻,我很喜歡作品的命名,可能我覺得名字會讓我對其作品更深的連結吧,《三川州》不管在字義上的拆解與組合,我自己感覺上有某種寓含與詩意,聽友人轉述這組作品為油畫創作,尺寸都不大,色調幾乎都是藍色調,內容從注名山水景點到公園一角,而且每幅畫作表面都上了一層光澤,這樣中小幅畫作共29件或掛或平放地面,感覺可以從山水遊到星河,我没逐一地研究,不過光畫面的想像我就覺得美了,試想若在一個純色的展覽空間裡,把這組作品巧妙安排,相信不管是視覺或空間感都可能會有另一奇幻風情,但因我没真實看見,所以純粹想像罷。

莊志維的《轉生樹》,是生境還死局頗有玩味,一吊掛的九重葛,在強光的照射下,投映在牆面上的黑影,陽光、空氣、水讓植物快速的長成同時也面臨枯亡,偶爾可聽見葉落輕觸地面的聲音在光明面生死並存著,在黑影裡卻可能是不死的幽魂,生命體在光明與黑暗間呈現多種意象,旁邊還有作品,但友人没怎介紹。

張永達的《相對感度》也讓我印象深刻,數塊不同角度且高溫的鐵板,上方的水輪流灑落,一來是加熱鐵板的高溫度,二是水滴落在熱鐵板時所散發著嘶嘶聲與淡淡的蒸氣,在視覺、聽覺甚至嗅覺上交錯混合著,我個人覺得這作品比較像一種正在進行的過程,自己也想到不知這數塊鐵板是否會有其他創作的可能性。

林怡君的《致那家人、致陌生人》,没記錯的話,藝術家藉由撿拾到的購物發票,前往該商店,並照著票上的品項順序完成其購買的動作並拍下其畫面,我個人覺得蠻有意思的它讓我想到即興表演,單憑著發票上的明細,在一個一個寻找物品的同時,心中的戲碼也同步在建構著,感覺可以搭配行為藝術演出。不過這只是三件作品的其中一件,另外兩件友人没多介紹

 

回過頭說一樓展吧,剛進入北美館没幾分鐘後,《緞帶放音機》|林其蔚的作品就開始了,一場互動體驗,我想這也許是行為藝術創作表現吧,大概約二十多名觀眾圍著圈坐著,工作人員把作品鍛帶抽出,觀眾接力傳著,上面有字,看到什麼字就唸出來,用自己的方式,當然還有一些規則不在多述了,我是覺得當所有的聲音出來時,很像在做發聲練習或者好像在聽泛唱,但不知參與的觀眾又是如何心情,因有聽聞有許多難字,當下看到的反應與不及的動作應是有趣吧。

《日常生活編舞》|謝杰樺+董怡芬,一個類平台的舞台,幾附耳機,觀眾聽著耳機裡的口令指示完成動作,我有稍微聽一下,很像我以前上的肢體課程,不過我没聽完也没動作,看不見怕會碰撞到器材或扯斷耳機線。

其他的大多都要排隊且排的有些長,影音的部份,因環境太過吵雜了,聽不是清楚,就放棄了。整體來說,我覺得像是一門表演藝術課程,因我個人對互動裝置與排隊領牌這事本就没多大興致,再加上當天人多又吵讓我煩躁起來,這真的是我個人習性非關作品。

 

隔壁的【索多瑪之夜】感覺進了一處奇幻遊樂室,它分新媒體科技動態演出、視覺裝置兩個領域,新媒體科技動態演出因要領牌排隊就澆熄我的興致了,視覺裝置部分友人只介紹牆面上的作品,像是畫與圖照的拼貼,每一幅大概A4大小,約有一百件吧,環繞著空間,整個氛微讓我聯想到達達主義或者說魔幻寫實之感,我個人是蠻喜歡的。

 

結論是,逛美術\博物館前需先填飽肚子,怕吵的人可選擇平日,不用急著全部看完不然真會身心俱疲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許家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