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萬華劇團
時間:2012/10/21 14:30
地點:台北市紅樓劇場
從年初的流浪讀劇到正式首演,耗費了近一年時間,真的是大工程一件。選擇 斯洛維尼亞(Slovenia)劇作家伊沃德.佛里薩(Evald Flisar)的劇本,對我來說這三人的名字很有趣;彼得、保羅、 麥格達令(外加只聞其名的約翰),有一種對信仰的象徵;一種境界的追求。結尾電話的另一頭問他們三人是誰,而這三位卻說他們是聖經中的人物,除了強調荒謬感外,讓我懷疑他們的身分;彼得、保羅、 麥格達令,是他們化身流浪漢的名字?所以瘋子一直找不到他們?他們可能鄙棄了瘋子的名字,以流浪漢身分生活?他們在衝撞這個社會體制時,同時也是在創造他們的新制度嗎?個人覺得角色命名與背後意義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此次演員的表現,個人局得尚可。雖然三位演員實力不俗,但在聲音的使用上略有瑕疵;王世緯有吃螺絲現象,且聲音偏細,角度不對觀眾很容易聽不清楚;胡祐銘則感覺在分飾兩角,有一種保羅以外的錯覺,加上紅樓場地隔音效果差,演員的聲音容易被吃掉(沒使用mic);雖看得出來演員在角色中下了苦功,但少了內在的層次,有時我很難理解這角色說的台詞背後真正動機為何?更明確地說是少了”滄桑與歷練”吧,內發的能量不足或斷層,很可惜;不過我個人覺得[尹仲敏的表現沉穩,有層次多了。
此作品雖是荒謬寫實劇,夾帶著濃厚的黑色幽默,應該還有一層魔幻風;就好像導演在處理最後結尾部分,彼得未按下健卻音樂響起…一直到嘻鬧聲至燈暗,把觀眾的情緒帶到一個詭譎的高潮;不過可惜前面的鋪呈過於平淡,這樣的魔幻風若在上半場結束前,丟下一個伏筆或在劇中電話的使用上增加一些手法,我想最後的意境堆疊會更完整有情緒;個人覺得電話是此劇中人物後最重要的配角,不應該流落到只有接聽功能罷了。
雖對我沒太大波瀾,但整體來說是一部好看易理解的戲;這劇本最大的優勢是沒有時間與地域性的限制,所以在哪一個國家都能搬上舞台;不過背後所傳達的意義卻又強大沉重,看似好製作的戲,好詮釋的角色才是最難的;演繹國外經典文本,本來就是艱鉅工程,處理太過當地色彩,可能流失調原著精神;若太忠於原著,可能被批了無新意,觀眾可能有國情差異的窘境;所以《第十一號星球》在普羅大眾的角度裡,完全是可接受的,至少我聽到的評價是如此。
明年春天,萬華劇團將登上斯洛維尼亞,把《第十一號星球》中文版呈現給當地觀眾,期待有著不一樣的文化藝術的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