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開心再次與三明治工合作,參與他們為北美館兒童藝術教育中心策劃的「覓覓美術館_兒童節一日慶祝計畫」。這次我帶來的是《感覺的覓覓形狀》非視覺工作坊,和親子們一起在黑暗中,用身體和感官打開紙盒的想像世界。
### ▍工作坊概念小介紹
這是一場專為親子設計的感官互動體驗——當我們遮上雙眼,世界會變得完全不一樣。透過輕觸、牽手、擁抱,從最基本的身體感開始建立信任與連結,讓孩子和家長在黑暗中彼此依靠、彼此陪伴。
接著,在視覺退場後,紙箱變成了我們探索世界的媒介。各種形狀、重量、質地在手掌之間傳遞驚喜,聲音與觸感也變得格外清晰。我們不用眼睛看,而是用想像力和身體去「感覺」,去創造,去理解空間和彼此。
這不只是紙箱堆疊的遊戲,而是一場小小的心靈覺醒。透過非視覺的方式,讓親子在創作中發展出新的互動語言,也重新認識了彼此。
### ▍工作坊流程回顧
**一|親子觸感連結**
活動一開始,我們請大家戴上眼罩,進入一個「看不見」的世界。從簡單的牽手、輕觸、擁抱開始,慢慢讓孩子們在黑暗中找到安全感,也讓家長放下「看顧」的習慣,轉而用心感受孩子的存在。
**二|探索紙箱、身體與空間的關係**
接著是「大手牽小手」一起走進紙箱的世界。我們讓親子們自由地探索紙箱的觸感與尺寸,從大到小、從輕到重,每一個紙箱都有不同的可能性。
孩子們開始嘗試將紙箱水平排列、垂直堆疊,用自己的方式建構空間,也用身體去測量和對話。於是一間自己的房間,一張大沙發,也有高塔、避雷針房子,甚至還出現了一個專屬臥室的設計!在過程中,不時傳來孩子們的笑聲和驚呼聲,那是想像力被打開的聲音,也是身體在空間中自由舞動的節奏。
**三|協力建構創作**
最後來到創作時間,親子攜手合作,把探索過的紙箱材料一一拼湊、組裝、堆疊,完成一件件獨特的作品。有的是夢想中的房子,有的是一隻慢吞吞的烏龜,也有人做出一隻奇幻怪獸。
每一組的作品都像是一個微型世界,藏著親子間的對話、默契與共同完成的成就感。圍繞著紙箱作品討論、微笑、拍照的過程,彷彿整個美術館也跟著柔軟了起來。
### ▍後記
說真的,當天的流程其實還有很多可以延伸與深化的可能,每一個環節都能再多花一些時間去細緻感受,但因為時間有限,我們只能做最基礎的引導。不過,即使只是短短幾個步驟,現場的孩子和家長們也已經玩得不亦樂乎。
啊對了,當天我穿得太正式了,看起來超不像是在帶親子活動的大哥哥(笑)下次要換上更輕鬆的打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