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19.06.23
地點: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
圖為演後座談
台灣,到底是什麼?它絶非用一個歷史、文化或身份等諸多的名詞來定位它的全貌;《台灣製造》又想讓觀眾看見什麼?看似一覽無遺的全景卻又在流動中僅能獲得斷續章節,而這份流動與混種的呈現讓王昱程的口述也跟著容易斷線或閃神(尤其在前半段),但也許作品的內容架構不算艱難,個人覺得尚在理解的範圍內。
前半段有許多語言的加入不管是蕭東意與黃懷德兩人像似脫口秀式的演出又或李律的獨白甚至五位表演者散落在各區域裡的一小段獨白\互動等,演出的語言讓口述者不停在說與不說間游移著,而視障者也可能在多種的聽覺的侵入下造成干擾,多數昱程會在過場間快速的補充肢體畫面,然而當我要記取時下段演出緊接而來。但這可能也不是個問題,因為語言與表演者的肢體同為一種表現的符號,不過這也考驗昱程如何立即轉繹對舞蹈\舞者的理解快速地頡取並轉述畫面符號讓我知道。話說回來東意和懷德的開場很本土綜藝味,可理解東意的背景與擅長諧音梗的運用,而懷德的加入倒讓我為之一亮,很少有機會聽見舞者在演出中有大量的對白,而他倆間的默契與節奏都抓的很好,個人很喜歡。
另在前半段五位舞者多數時間都是在劇場內或快或慢的移動著,尤於彼此分散位置有些落差,也考驗了觀眾的選擇與焦點所在,好比我因行動受限關係幾乎無法更貼近蕭東意、蘇品文、王筑樺這三人的區域,雖說這五人的極短互動所帶出的身體姿態會在這段結束前以一種走伸展台的型式各自呈現,不過就是無法一一參與每位表演者的獨白,讓觀賞的過程有所缺,我不知其他觀眾是否有辦法在這短短的5分鐘內聽到或與所有舞者交流到,但個人是蠻喜歡這段的。
中間有一段很像做醮繞境熱鬧的型式\動線,5人拍手踏步地用台語唸誦好幾個段子,可能是童謠、叫賣、酒拳等,不管是身體聲響或吆喝聲甚至觀眾的參與,我倒覺得也蠻像在聆聽陣頭行進時的動態感,觀眾可以定點觀看也可以跟著5位表演者滿場跑!!
最後一段很像一個生命的循環,利用原實驗劇場觀眾席的階梯平台做為表演舞台,5位表演者多用身體的各個關結表現,可能是外顯的類行為動作也可能是內心反射的動作,這些扁平的意象\姿態強化某些現狀的連結,很像被操控的木偶,從出生一路、抓週、求學、談戀愛、進入社會、求神問卜、成家立業再到一個生命的產出,聽著昱程一邊講述時自己會聯想到一些社會對於一個人的傳統期待與制式的現象反映外,個人也覺得這段表演除了很像2D的動畫畫面外更像一場縮時影像秀。
台灣製造,觀眾能看到怎樣的台灣樣貌?個人覺得在整個作品的呈現型式中,那種無法被掌握游移流動與各種單一面向的陳述或變數,似乎再次告訴自己別以為有多了解我們身處的環境,每一個可被看見與模糊不清的現象,同在一塊土地生長著這樣混種且流動是我們\台灣的一個部分,好比最後表演者在演繹生產的最後關頭,產出的是一個變數,等著塑形或被寄予厚望的未來。
p.s:表演區有一座小高平台,印象中好像只有李律用到它,也或者昱程來不及口述畫面,感覺除了突顯外似乎没什麼進一步狀態\情感的串連。
p.s2:作品的節奏十分緊湊,前半段是語言加肢體讓口述很難找到一個時間點切入,後半段在平台的演出,肢體的重覆性不高加上變化快速也讓昱程僅能用意象式的語意讓我了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