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過去參與藝文活動的經驗中鮮少在藝文工作坊見到障礙者的身影或者只是單一的推廣性質活動。這次有機會參與了由兩廳院所主辦的共融身體工作坊,某種程度是十分期待的。在這短短的二小時中,藉由來自英國肯杜可舞團三位舞者講師的帶領下,完成了許多有趣的身體互動體驗。工作坊內容的安排十分流暢完整,在這我主要會以視障者的身份回應課程中的身體經驗,同時針對兩廳院的共融服務這塊給予一些想法與建議。

 

照片提供: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 

三位舞者講師中有一位是坐輪椅的身障男舞者,三人輪流帶領各自項目,每個環節扣的很緊湊。個人初分為三個階段,一開始從呼吸牽引著身體上下的起伏;延展到移動,再加上速度的緩急與身體的聚合,帶著略為舞意的流動感。再藉由「移動」、「延伸」、「轉」、「圓」、「折」、「低姿式」、「力量」與「脊椎」等八個關鍵字做為身體發展的練習,看似獨立的動作指令再經由組合、速度急緩、身體面向的改變等,發展出屬於自己的小創作,除了讓自己像似貼近舞蹈中的身體狀態外,還夾帶著一絲絲的成就感。最後是身體局部移動與方向對應的收回,每段除了有個人發展也會安排兩人甚至群體的互動,雖說是很基礎的身體工作坊,但整個過程像似一場遊戲,輕鬆又有趣。

 

再來就是障礙者體驗共融服務這塊,過去參與活動經驗中多數會有陪同者陪同,所以這次主要以視障者獨自行動的角度切入,這裡會以場地調動、口述服務、交流討論與人力安排等四個面向來著寫。

首先場地調動,個人對於館內環境安全没有什麼疑慮,但這次上課場地在音樂廳排練室,若習慣搭捷運的視障者來說要從五號出口走到音樂廳這距離還是會有些難度,所以場地與交通有著密切的關連,若場地無法變更的話,人力的調動安排就很重要,例如在上課前的20-30分鐘前在某一明顯的地標集合一起引導到目的地。

2.jpg

 照片提供: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 

雖說有中文口譯同步下達動作指示,但動作指示不完全是口述動作,一般學員若不了解指令的意思還可以藉由雙眼的觀察跟上動作變化,然而視障者僅能透過聽覺作為單一接收的方式,若没有互動的伙伴時,現場的工作人員\志工就得快速簡短的形容姿式的發展。口述者就像是視障者的雙眼,不僅敍述講師的動作同時也要提醒週遭所發生的狀況,尤其在練習的時候,例如我伸出右手往前方延伸時也許口述者可在旁補充,旁邊的學員有人是用左膝蓋往右前方延伸,有人用右小拇指與屁股向後延伸等,適時地說明幾個當下所發生的狀況,讓視障學員有更多可參考的練習對象。

 

二小時的工作坊其實是非常短暫的,個人參與的場次僅我一名視障者和另一名坐輪椅的身障者,其於十餘來位的學員均為直立人\明眼人,不能說一定要有多少的比例,但障礙者參與的多寡絶對會影響內容、速度與互動等關係。我想說的是要共融前總該有些交流的方式吧,由於二小時的時間講師是很專注在教學上,也許主辦單位可以在上課前簡短的說明工作坊的目的外,鼓勵學員主動地和障礙者互動對話,例如像我這樣全盲的視障者很難在陌生的場域中在短短的數分鐘內記住大家的名字,更難明確主動找到一個目標互動,結束前也没有彼此的回饋,似乎錯失了一些可對話交流的機會。

1.jpg

 照片提供: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  ​​​​​​​

所以人力的安排與協助在這共融工作坊中就顯得格外重要,從最基本的引導人力到如何口述上課的即景,再到促進學員間有效的交流對話等這些都離不開人力的分配,由其在口述服務這塊,哪些是可以事前準備的內容,若是即席口述又該掌握哪些要點等,這都考驗著未來兩廳院在推廣共融服務前如何培力相關的人力資源。

 

新的一年就能參與共融工作坊是令人振奮的開始,然而個人覺得在真正的共融服務來臨前,兩廳院可以更加積極主動邀請各類障礙者或單位的參與,當然活動的持續才能聚集及培養同為藝文愛好的障礙者們,才能往共融服務的目標前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許家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