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99日「劇場如何跨界與社會實踐」:以「我是ㄧ個正常人」為案例討論,在高雄文學館順利結束。感謝文學館的念初與工作伙伴策劃,謝謝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何怡璉助理教授的邀請,有這機會與該演出製作人陳宜君、劇評人吳思鋒進行對談,當天的觀眾的回應也十分熱烈,有些提問無法立即表達清楚或思考不周,但我想還是得發表我個人的一些想法。

---

觀眾的提問有的在我們私下群組對話中有類似的問答,其實很多的問題不僅没大個標準答案且還緊扣著其他問題或觀念,我這篇就試著對我們該如何觀賞障礙者劇場節目這方向來談,以表演為例,我會從製作方、表演者與觀眾三方角度提出想法。

---

製作方

這裡的製作方非公益政策推廣演出。

所以不管是首次或想以障礙議題發展的表藝團隊,在一開始的立場、定位與藝術呈現就得清楚。

作品\演出的核心概念,這是在策劃節目的前置期就得一步步釐清與定位。為何要談障礙議題、為何以障礙者為表演者、障礙藝術如何被表現\討論以及觀眾要看什麼等,其實這就跟一般的製作提案流程差不多,這很像一直在編修的申論題,團隊需多方的討論交流將其作品核心有個明確的定義\方向達到對內外的共識。

接著就是實際的戰場,個人覺得在製作中期裡,導演如何與障礙演員共處甚至加上一般演員後的協調是極為重要的,這會影響作品的被討論性與藝術表現,同時進階的影響作品如何行銷宣傳,文字的使用,誘引觀眾的興趣等,通常在這時期作品完成度大致到七八成了,團隊在對外的宣傳資訊也幾近完整,於是乎觀眾為了什麼點進劇場,的確我們無法預測觀眾是否為獵奇心態,但如前述,一旦團隊準備好了,我想至少在面對提問上不會慌了手腳,回到劇場,觀眾看到的不該只有障礙者而是作品。

最後就是製作後期,對我來說指的是演出當下與後續發展。

演出没什麼好多說明的所以我比較想聊後續的發展可能,這不是一個製作;一齣劇作就能讓障礙劇場持續發展,團隊在前、中期的努力會影響觀眾甚至評論的角度,也就是說觀眾進劇場除了看見議題外,還能見到怎樣的表演詮釋與劇場美學等。其實台灣的障礙劇場發展的不算晚,但也許是定位模糊,没有更有利的政策投注與關注,以致於不停地被中斷。

另外還有一個重點,除非團隊的組成就是以障礙者為主體發展,不然多數都以跨域與相關社服單位合作,然而社服單位的組織發展和表藝團隊孑然不同這也必是要相互妥協的地方啊。

---

表演者

我這裡還是以表藝團隊的演出為例,畢竟這和社服單位的推廣演出實為不同。

又以()參與多次演出的演員為主,就簡單的兩個方向說明。

訓練:其實就跟演員找課找工作坊上的意思,有些課程述求對象是障礙者,但也不表示非障礙者不能參加或旁聽,所以相對的身為一名障礙者要更加多元的學習不同的訓練法它也許不適合當下的身體,但不表示不能把這套課程轉譯成合適的訓練法啊,。

自覺:每個演員都要了解自己的身體,知道優劣在哪,藏拙與放大優勢等。承上述當你更了解自己的身體時,它不僅可成為一個創作工具,還可自成一派表演體系,當然這需要更長久的學習啊。

---

觀眾

也許,我是說也許我們都害怕去評論障礙者劇場。

一來根深蒂固的弱勢形象,害怕自己的一句話會傷了障礙者等;再來我們太少有這類演出,看的不多,無從類比;最後不要以為障礙者劇場的觀眾只限障礙者與其家屬,就好比舞蹈節目也不是只針對學舞的人啊,觀眾的觀賞經驗是需要被累積的。所以請把作品當作作品觀賞。

---

最最後我想聊為何以劇場作為發聲平台,這題當天的觀眾也有提問。

我想除了劇場人的身份以劇場作為一個發聲的管道外,個人還覺得障礙者劇場的高度尚未被更進一步的討論,所以有它可發展的空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許家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