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一次認識藝術家吳岳洋的作品是在2016年台藝大的「微微的微微的所以微微的微微的」個展,當時就很喜歡他的作品概念,不過那時的作品呈現的項目對我來說有些混雜且空間過於狹小,而在這次「他們成為我們,我們成為他們」的展陳動線順暢且空間與作品間的距離\安排相較來說是舒服俐落的,其中在處理零碎的剩布以及在此次展中的服裝創作概念都令我印象深刻有感,但由於展述資料較晚取得,加上這次展幾乎每一件作品都有碰觸到,所以想說來談談怎麼觸碰作品與自己是怎樣轉譯延伸出文字心得的方式與大家參考交流。

………

A.展覽的前、中、後準備

展前:

1.觀展之前當然還是得先做功課一番,如果能在觀展前有所準備的話,除了對展對藝術家有初步認識外,在觀展的過程中可以跟藝術家或解說員有更進一步的交流討論,不至於覺得展覽好難懂。

2.平面作品展不會是我主要選擇,畫作與攝影對我來說是最難解說的,連解說員未必能說一口好畫,除非你的陪同者對畫或影像有所研究,不然大概只能聽到構圖、顏色這類的描述了。

展中:

1.而什麼展覽的作品可以觸碰,這太過廣泛就以這次吳岳洋個展為例說明。

民間經營的藝文空間絶對比官方的美術、博物館還來的機會大。

2.只要不是畫作、攝影或易留下指紋的作品,通常場館人員會願意讓視障觀眾觸碰局部作品,能給予觸碰局部位置了就別太為難場館人員囉,當然這不是絶對每一個場館或人員可接受或權限不同,人家說不能碰也就只能靜靜觀賞了!!

3.如果藝術家在場的話彈性就大很多,若有更進一步認識的話那就更没問題了,雖如此還是要切記,觸碰作品時還是得輕輕緩緩的摸撫滑過,千萬別一股腦地没分寸地捏揉搖地這樣除了會造成作品的損壞也會嚇著藝術家,糟踏人家的好意啊,所以要摸之前最好問一下從哪個方向摸或者請對方帶著你摸,這是最保險的。

4.這次吳岳洋個展中雖說是軟雕塑作品,素材均為織品、布料,,但還是有少碰為妙的作品。

 

展後:

1.展覽作品件數有時真的很多,去抓住較有感覺的作品即可,未必要解析每一件作品,而對於有感覺的作品就請跟陪同者或相關人員討論請教,有助於後續思考\書寫的方向

2.人人都是評論人,無須害怕分享自己的看法,雖然多數人仍覺得最好有相似的背景才得以書寫評論,我是不以為然的,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學習或生命經驗,,要從怎樣的角度切入,對作品的感受呼應,再從自身的經驗提出自己的觀點等,專業評論人有他的專業深度,非專業評論也有他的廣度,各有各的精彩之處。

3.展覽論述或作品資訊通常場館單位的網頁會有,也可以向藝術家要,這些可以讓你在後續的追溯有個印象,書寫的順序也没有一定的,也就是說不一定每個作品都要提到,可以就喜好去書寫作品的順序,只要清楚要表達些什麼觀點才是重要。

………

B.觀賞作品與轉譯書寫

接下來就是本文的重點了,而針對此次展覽,我把作品區分「具象」與「抽象」兩塊討論書寫:

「具象」部分:

作品1《身體提供計劃》這計畫未來是想發展成身體交易的遊戲,透過每個人身體的傳遞去引入兩個身體一起對話。

作品2《容身之處》,這作品將透過是上架的概念,逐步放上我對於服裝與雕塑之間的思考,內容主要涉及到空間存在的概念,也討論到自己對於藝術創作目前的看法。

這兩組作品均以服裝樣貌呈現,差別的是前者算是訂製服後者是成衣。

我用OrAnd來回應這二作品

個人很喜歡這樣的概念,一開始我是聯想到電影《美麗佳人歐蘭朵》(Orlando)中的演員Tilda Swinton獨特的氣質詮釋陰柔的美男子與剛毅的女人,顛覆性別意象;另一個是從服裝道具出租店租借來的服裝,總是無法找到合身或合適的尺寸,例如聖誕老人的全套裝扮,別說瘦的人撐不起服裝,可能連胖的人也未必撐的起來;換句話說,除了自我性別認同外,還可以藉由外在服裝的選擇與重疊呈現自己最舒適的身體\角色樣貌,我們透過服裝來遮掩、修飾身體的曲線,同時也透過服裝批判、炫耀各種身體的姿態;身體與服裝是某種因果關係,是誰影響誰造就誰都是有趣的提問與反思。

不過個人對《身體提供計劃》這想法概念有所保留,好比若穿著藝術家為水工班量身訂作的服裝,我的身體與水工班服裝的身體如何在不合身的服裝中進行身體對話,可能還需要些什麼加入或動作,這些很難在這初始的計畫看到什麼。

………

「抽象」部分

作品3《空 間》,此作品是我在此利用一個禮拜的時間,所創造出來的一堵牆面,規格是依循空間所給予的架構衡量尺寸,這樣的創造的過程讓空間不斷成立新的空缺位置。

作品4《促成空間的填補》,這作品是透過填充塑膠管套,將操作的時間與填塞的過程轉化成色彩的表現,但又透過底層被剪破的空間,讓布料四散在空間之中。

作品5《安排與裂解》是說明材料是時間安排生產的存在,透過正面的堆積,也是在營造背面混亂抽象的一種狀態。而作品,會沿著時間去進行微弱的變動,但不可能是現在和現場。

作品6《順應》,是讓作品放置在展場唯一的戶外空間,但我們卻只能隔著玻璃門窗去對外觀看。這作品是我將一整組的布料拆解成元素單位,並且以幾立方體造型塑形並且翻製出來的造型,剩下的造型的完整度就留給,這個現場以及這個空間。

我想用身體的勞動與時間的流動改變空間的狀態來回應這四件作品。

如一開頭所述,個人很喜歡藝術家處理碎布的想法,收集成衣工廠的邊角料,自己在裁切製作服裝所剩的布料,刻意剪裁的小碎布等至少三種出處的碎布,經由堆疊、填充、擠壓塑型,這些看似没什麼用處的碎布透過身體勞動將其重新整合排列,像似又發展出另一條新的生存意象,這些加工後的作品,有的可明確地劃分空間區位、有的須藉由人為動作改變物件與空間的型態、有的則需自然之力去影響物件本體近而散播出空間以外的空間,這樣的匯合與分裂狀態,大到可影響行動觀看視野,又小至細微到難以察覺,突然覺得這些被聚集在一起的碎布們散發著一股詩意與哲學氣息。       

不過有意思的地方是布作為一種材料(),它本身可以是單一個體,又可以經裁製再重組成許多形體樣貌,而這些多餘的碎布又因其他材質的的介入填充、擠壓成另一種模樣呈現,且它以一種更不穩定的狀態流動或運動著,

那再換個方式聊,若以一個布做為最小單位計算,我們生活中,追求各種款式的服裝甚至更零碎的物件商品組合,是否也表示這樣的結構本身也透露出它獨有的魅力,當然它可能有加層效果或成劣質品也說不定,但憑斷優劣的標準又會隨著驅勢而變,那麼回過頭來檢視我們身穿的衣褲從最大單位款式的組合到單品項物件上的組合,最後到身體與裝扮的組合,是否也像革命般不停地拆解、與重組,身體隨著時間改變、服裝又隨著身體改變然後我們又因世界潮流的汰換不停地在其中找到各方的平衡……扯的有點遠,但這也是對展覽、作品的另一層連結想像啊!!!

………

C.除了談作品還能再說些什麼嗎

我覺得空間很重要,不管來幾次或多或少會聊到一些,如這次吳岳洋的個展在濕地│VENUE5樓展出,它有點像二房一廳格局的公寓空間,有些牆面應有打通吧,氛微很像有粉刷過的胚屋感覺,但没那麼新對應藝術家的作品數來說算是很恰到好處,尤其他利用戶外半露天的陽台放置《順應》作品,這個僅能透過一層玻璃觀看戶外的窗口,某種程度限制觀眾的身體,但視角卻可以有限度地向外延伸,不過因個人視力關係,是有打開這扇門到陽台小待一會兒,也摸了摸被吹散一地的碎布,每片大小約一個大拇指頭左右吧空間的轉移對視障者的感受還是最直接的。

空間有趣的地方是一樣的場館,因不一樣的展覽作品的進入而產生許多視覺與動線的改變,這都需要藝術家與場館單位的協調設計啊,反之一樣的展可能會因巡展的場地而調整作品位置與動線等,不過後面說的巡展比較難發生(指個展)

最後我想小聊一下宣傳的部分,整個展訊資訊太過簡單,没有內容簡述,,我也是跟藝術家私下要展覽論述的,不過也是在過年前才收到啊!不過個展在宣傳上是比較吃力的,這有很多層面關係糾結啊!另這次的DM樣式我很喜歡是長條狀很像去年參加阿妹的高雄烏托邦演唱會發的長條DM但個人較喜歡此展用的紙質,不過對於有在收集這類俱設計感垃圾的觀眾就很苦惱了,我也因為很難收納的關係,干脆就不拿了呵。

………

以上就單以此展做為個人觀賞與書寫的分享,也歡迎交流討論,有機會的話相約一起去看展喔。

展覽資訊!!!

「他們成為我們,我們成為他們」-吳岳洋個展

時間:2018.01.18-2018.01.31

地點: 濕地│VENUE

p.s:

1.再三叮嚀,想跟作品有多一點接觸的話,請一定要詢問場館人員喔。

2.文中的六件作品名稱與簡述,以藝術家給予的資料為主,我没有全敍述到,文中作品順序與實際觀賞動線也不一樣喔。

 

照片花絮在這兒

https://m.facebook.com/patrick1979/albums/193254007009790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許家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