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所看到的畫展都是由視障者所創作,你內心會有怎樣的提問呢,我想不外乎,怎麼畫怎麼辨別顏色知道在畫什麼嗎等。

 

八月底才在台中放送局結束展出的「可見。不可見-遇見自己與世界的美好」,是由社團法人臺灣非視覺美學教育協會與惠明盲校合作的系列工作坊所產生出來的學生作品展,讓更多的民眾去認識與思考視障者如何透過技術的學習轉而創作技巧完成相關作品。而這篇我主要聊的是平面畫作,其中我個人最為好奇的是如何讓視障觀眾感受平面畫作這塊,也藉由自身中途視障身份,在失去視力後如何去轉化觀賞的陳序與創作的技巧,另外也借其展來思考視障身份藝術家與策展單位間,在面對展陳的配置上可以有怎樣的發展想像。

 

記得2016年我在排《蔓沿》這作品的過程裡,要求演員們與我在排練期間,要抽出時間畫畫,素材不拘,目的只是希望演員可以藉由繪畫取代一般演員筆記,但最後比預期的成果還來的不順利,好像只有我樂在其中。當時我說我要畫畫時,的確不少人覺得匪夷所思,但我還是動作了。其實過程並不難,只是程序複雜了許多,這裡我分三個方向說明:

 

1.選顏色:在這塊由於曾經的視覺感官經驗,我對顏色有了一些基本概念,我都會把當下想要的顏色請朋友挑選出來,但如果要調顏色的量就真憑感覺了;不過我無法真正了解先天視障者是否有顏色上的需求,好比,我可能在上顏色的過程中,没有任何上色的想法,就任意地拿出某一顏色隨意塗抹,當下純粹是一種發洩罷了,顏色到底重不重要,很難介定,但在這次的展覽畫作,觀眾看到的第一印象就是顏色與構圖,視障創作者到底對顏色有無感覺或者給予新義,在這次的畫作中,觀眾很難更進一步的探究。

 

2.定位與構圖:我自己會依紙張的大小,藉由左右兩格、四格甚至九宫格的型式先把畫面位置暫時畫分出來但無法精準的勾勒出輪廓線條,為了避免搞錯方位,只要一確定要構圖時,我便一直到完成後才會停止;另可以善用細紙膠帶做為構圖工具,如這次展覽中的畫作,透過細紙膠帶勾勒出圖案後再著色它有定位與工具的兩大功能,而這樣呈現出來的效果有點類似版畫的風格。

 

3.材料與工具:顏料的選擇主要以壓克力顏料為首選,相較水彩、廣告顏料、油畫顏料等品項,壓克力顏料易乾的特質對於視障創作者來說顯得好上手;在工具的選擇與使用上除了圓、扁、平等大小不一的畫筆外,還有前述的細紙膠帶,徒手塗抹顏料也是一種選擇,但要經常性洗手以及怕没處理乾淨沾混合到其他顏料,個人是較少使用此法,但我有運用針筒的作畫,會使用針筒大都是在裝飾畫面,像似在擠沙拉醬那樣,在視覺呈現上會有稍微的立體感,不過使用針筒在顏料的選擇上以水性顏料尤佳,油性顏料不易清洗、壓克力顏料又太容易乾,只要一不留意很容易讓針筒損壞;其實輔助工具的選擇没有特定某項器具,只要不傷畫布,好上手以及事後好清洗就很ok了,剩下的就是練習的次數了。

 

這次「可見。不可見-遇見自己與世界的美好」展中的每一幅畫作旁都有一塊大小跟名片差不多的雷射雕刻圖樣,現在可以透過科技技術將平面畫作經雷射雕刻轉化成立體畫作,當然技術的粗細與材質的選擇都會影響出來的成品,所以雷射雕刻可以很複雜、很有層次,也可以很簡單、很陽春等;好比這次展中的雷射雕刻就是基本型,以畫面的線條輪廓為主要呈現,有點像陽刻的型式,至於大小嘛,是可以有很多選擇的,總而言之品質的粗細、材質的選項、大小的選擇都會因經費的考量而有所變動。

 

要畫家另出資把畫作轉成雷雕成品個人覺得不易,但由主辦方或館方來贊助此項目,我覺得可行的機率會增大許多;例如策展會議雙方討論選擇展中的一、二件作品作為雷雕選項,經由作品風格的討論決定產出的效果以及材質的選擇,都是很好被運作的機會,當然我這只是初始想法,很多雙方權利問題並没在此被討論到,但個人覺得對館方而言是很大的發展空間才是。

 

最後我想聊的是一般民眾與視障者如何面對平面畫作,還是以這次展覽中的畫作為例,就整個導覽硬體設備上我覺得是很高的評價,包含點字,指示圖表立體化等可被看見、被觸摸的標幟說明,但在軟體部份,如展覽的論述以及我覺得最重要的作品介紹没有相關說明,雖有工作人員,但也非隨時在場,記得我第二次去到了現場是週五中午1點左右,現場没任何工作人員,加上作品没資料解說,陪同者很難去了解作品實際想表達的意涵。

 

舉例來說,一般民眾若進展場觀賞作品,至少會有簡易版說明,有些則彙整成一本手冊供民眾自行翻閱,即使是障礙身份的藝術家,一樣不能缺少跟展覽與作品的細部介紹,這些重要的說明也是輔助一般民眾認識障礙者創作的重要來源之一;雖說每一畫作都有雷雕作為觸摸替代選項,但仍是不足的因為並非每一位視障者的觸覺感官都可以如此敏銳,我就摸不出個所以然,還是得一些作品的說明輔助才行;主辦\策展方以視障藝術創作做為展覽的推廣,除了讓更多民眾看見視障者的創作產出外,在這些琳瑯滿目的作品裡,民眾如何更進一步了解視障者的創作動機、過程、意寓等,進而認同其創作,我覺得是需要花很多時間去建構的。

 

最最後,我用我的陪同者來介紹我如何觀賞畫作,認識我的朋友大都知道有一位叫水工班的陪同者,這位朋友主要以當代藝術為主,所以畫作的部份他就束手無策了,於是今年認識了一位叫屋特的朋友,由於他有美術的背景,他在介紹畫作除了講構圖、顏色外,還會講筆觸的使用,顏料是用擠壓的、塗抹的、堆疊的,畫的速度是快速還是緩慢等,以我的手掌為畫布用他的手指為示範可能的程序,他細心的程度比水工班還可怕,但只要聽他解說畫作時,腦海的畫面變得更加豐富,收獲真的很多。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許家峰 的頭像
許家峰

藝文視場&礙有為

許家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