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沐森藝術節—復現 Re-Emergence
日期:2025-10-24 ~ 2025-11-23
地點:高雄市鳳山區輜汽路281號(衛武營都會公園三連棟R棟周圍)
在駐村藝術家屋特的引導下,我嘗試以手代眼,沿著展場逐一觸摸每一件作品。木質的溫潤、紙漿的纖脆、織品的柔韌,以及焊鐵的冷硬與重量,共同構成了一場脫離視覺主導的感官踏查。那些材質的轉換與層疊,不僅是造型的語彙,更像是一種以物質書寫時間的方式,隱約、緩慢,卻持續向外擴散。
《沐森藝術節—復現 Re-Emergence》是衛武營都會公園年度的重要計畫,由策展人洪威喆與藝術家王國仁、林純用、何佳眞、陳彥名、陳靜智、鄭雅芬、連宏珠、陳姿仰、鄭雋、陳宜君、李昆晏、張漢恭及屋特等人共同構成。策展以「歷史、記憶、自然」為三條軸線,邀請觀者以腳步、呼吸與五感重新喚起土地曾被遮蔽的故事。展覽橫跨室內與戶外空間,作品以木材、枝條、紙漿、織線、塑料、聲響與影像交疊,讓人在行走其間時,同時進入自然、時間與記憶交織的場域。
作為評論者,我在觸摸那些表面時所試圖捕捉的,已不僅是材質本身的肌理,而是一種在感官、技術與記憶之間持續探問「再生」與「復現」如何成為可能的藝術語言。
那些被自然淘汰、遺落於地表的葉片、枝條與木塊,被藝術家重新召喚、縫補並延伸,彷彿正接受一場對時間本身的修護。走入第一展間時,《身土記》迅速成為我在本次展覽中最鍾愛的作品,由陳宜君、李昆晏、張漢恭與屋特共同創作。枯木、倒木、落葉、影像、音樂與回收自然材料,共同搭建出一座游移於「人造」與「自然」之間的室內叢林。垂掛如氣根的麻繩既是對自然形貌的模仿,也像對自然秩序的重新編碼。空間中的聲響緩慢流動,與影像裡舞者、建物的互動及居民訪談交織,使這座叢林瀰漫著多層的歷史與人文氣息。
我特別被這件作品的「節奏」吸引。它既不急於敘事,也不試圖重建完整自然,而是邀請觀者與聲音一同放慢步調,在微光與氣息中重新校準身體的時間。或許這片由人手搭建的叢林,正是藝術家們的「內在自然」──一處讓人得以從城市邏輯抽離、重新呼吸的樹洞。
第二展間中,四位藝術家以各自的方式回應土地、記憶與自然的縫隙。
陳彥名的《浮島記事—2025 WeR》由多個時期的創作組構而成,散落於地面與牆面之間。粉筆線條串連著作品、地景與城市發展的傷痕,宛如一張被行走書寫出的都市斷層。
鄭雅芬的《童話故事集》以刺繡記錄家族史。織線交錯出地方產業與性別象徵,香蕉化為家庭組成、添丁壓力與親密關係的隱語。柔軟的技法承載沉重的記憶,使個人史在布面上安靜而清晰地浮現。
連宏珠的《荒野角落的力量》將城市邊緣的生命帶入展場。枯木、落葉與陶土層層構築的微型地景中,動物的身影穿梭,使人彷彿踏入野生生態的縮影。那些被視為「不完美」的邊陲地帶,在她的作品中成為生命的庇護所。
陳姿仰的《秋菇》以紙塑塑出一顆顆藍色蘑菇,錯落於枯木之上,展現雨後菌絲的堅韌與復甦。由廢紙化身的菇群,是她對自然自我修復能力的想像,也是一種對生態失衡的回應。
在展場一隅,一頭約一七○公分高的鹿靜靜佇立,彷彿守望著整個空間。隨著陪同者的腳步,我循著牠的指引走向戶外,進入藝術村另一片截然不同的風景。
草原上,王國仁的《鹿神・移動軌跡—WeR篇》矗立著數頭高大的鹿神,身披彩繪,帶著遷徙與守護的氣息,與周遭地景形成安定的張力。
陳靜智《繁衍・複現—兔子的粉紅樂園》則轉向溫柔的童心世界。以報紙、玻璃瓶與複合媒材打造的粉紅場域中,兔子象徵繁衍、重生與純粹情感的分身,作品以輕柔的配置回應女性經驗中的柔軟與力量。
何佳眞的《叢林的花朵》以金屬網構築巨型花朵,將冷硬材料轉化為自然形態。花朵在鐵絲脈絡中呼吸,既脆弱又堅毅,是對文明與自然矛盾的一則無聲註解。
觸摸著鄭雋的《烏煙臟氣》,厚重金屬的氣味與塑料的空心敲擊感,都先於形象抵達身體。鋼筋盤結如跳動的器官,瓶罐像被困住的氣泡——污染與排放的議題不再抽象,而是透過材料的重量與緊繃直接傳入掌心。
林純用的《浮雲游籽》《WeR》《閱讀自然》雖非新作,卻在此處呈現另一種對場域的回應。作品的結構與線條在空間中留下流動的痕跡,如飄移的種子尋找落點。它們不是輕巧的象徵,而是以「發芽」的意象呼應草原的歷史與此刻的聚集,提醒觀者自然的閱讀本就帶著時間與生長的可能。
許多作品取材於自然,卻在加工與媒材轉化中生成一種被製造的自然,更像藝術家們另闢的樹洞。其中藏著被時光磨過的記憶與情感,也映照出當代人與自然之間的斷裂與再連結。然而,因多以象徵方式召喚自然,場域自身的歷史與記憶反而顯得模糊;那個被復現的自然有時更像抽離現實的想像場景,而非土地的回聲。
因此,本次展覽對我而言,不僅是一場藝術節的參訪,更是一次對觀看與感知位置的再思。當觀看不再依賴眼睛,而回到觸摸、聆聽與記憶的延展,藝術的形體便會在感官的縫隙間生長、聚合,生成另一種可被感受的風景。
《復現》最終以溫柔而堅定的姿態提醒我們,存在的形狀或許模糊、脆弱,甚至殘缺,但也正因如此,它更接近真實——而真正值得被「復現」的,也許正是這份未被簡化的複雜性。
… … … …
全文刊於台新藝論紛紛:
https://talks.taishinart.org.tw/talks/74/39783
留言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