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國家人權博物館邀請,再度與三明治工團隊攜手合作,於景美人權園區推動非視覺導覽。本次活動分為兩場:7月18日為「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亞太分會」會員與從業人員的專場導覽;7月19日則開放一般大眾參與。
在活動前期,我們進行場勘與導覽設計討論,並針對不同空間設計相對應的輔具與觸覺資料。
7月18日,導覽由一場文化近用實務講座揭開序幕,我先介紹非視覺導覽的理念與實務經驗,三明治工的若琳則接續補充易讀資料的應用與設計概念。講座結束後,與會者兩人一組參與實地導覽體驗,並於活動尾聲與館方共同檢討時間與內容的配置與調整。
7月19日的大眾場雖然發生我講解太投入不慎跌倒的小插曲,但整體導覽過程順利且圓滿。
以下為導覽各站重點回顧:
一、從遊客中心到仁愛樓,導覽由遊客中心出發,參與者兩人一組。我先示範「人導法」的基本技巧,接著在前行途中進行口述導覽,引導大家透過聽覺與身體感受園區的歷史背景與空間脈絡。
2仁愛樓前的騎樓,在騎樓空間,分發觸覺地圖協助參與者定位與建構空間心理地圖。接著介紹水池中獬豸雕像的象徵意涵與歷史脈絡,並透過館方準備的獬豸小模型,讓參與者以觸摸方式理解其形象與質感。
3警衛室與律師揭見室,步入仁愛樓後左轉,經斜坡抵達警衛室。此處提供5至7公斤的鐵製腳鐐讓參與者觸摸,並講解手銬、桌椅與當時的空間配置。律師揭見室雖無法進入,我則以口述方式重現其格局與用途,補充政治犯雖能見律師,卻常遭監控,談話內容也會被回報上層。
4醫務室,格局類似校園保健室,設有桌椅、玻璃展示文物、一張床與拔牙椅。除了牙醫每週會來一次外,所內的醫療看診等工作都是由政治犯在此擔任全科醫師,服務對象包括其他囚犯及管理軍官與其家屬,醫療資源短缺,常需家屬協助攜入藥品。三明治工準備了多款玻璃藥罐供觸摸,讓人聯想到中藥行常見的人蔘密封瓶。
5錄音室、福利社與揭見室,
錄音室就是監聽室,主要監聽家屬揭見室的通話電話。
揭見登記口,一週只有週四可見。旁邊送物口,檢查家屬送來的食物。揭見室目前有三台電話可互通,其他為口述史播放。家屬這邊的玻璃上有小告示,不能談案情、小聲交談、十分鐘的通話限制等三條規範,還有隱藏規定只能講國語。另外家屬區的後方有所方人員現場監視交談過程。
福利社玻璃櫃擺設販售物品,犯人填寫一張採購單由所中軍管官帶購,非現金交易,每個犯人都有一個帳戶扣款。福利社還有賣水果和魯味。所方人員將買好的物品放入推車,再推進押房分送。
6進押房區的小矮門,這個小門高度約140公分左右,是除了進出功能外,也防止犯人逃獄和方便監控,基於安全管理,管理者也多走小門。
我先示範如何安全的穿越小門,請陪同者協助視障者一手貼在小門上緣,一手貼在側緣,腳先跨過小小門檻後身體和頭就可以安全通過,大家順利通過完全没有碰撞意外。
7官兵寢室,進入押房前,我們在官兵寢室前集合,除了讓大家再次觸莫大地圖外,還有兩塊針對押房區與大小押房的觸覺地圖,然後我介紹官兵寢室裡的床後有一道鐵拉門,除了送餐、面會外,多數時間都是關上的。
8大小押房,
由於參與的人數較多,小押房的空間狹小,我們再分兩組,一組分別先進入前二小押房,另一組進轉角處的二個大押房,先由陪同者領著視障者感受空間大小後,然後大家再一起走出押房,我介紹著押房外的監視口與下方的送餐口,押房門從外面瑣,有一個窺視口,下方有個食物口。最後兩大組在輪換體驗大小押房。
9隨身寶。,我們把參與者分散在三間大押房後,讓彼此交換角色,開始體驗隨身寶,一塊是長型紙板與一塊六折設計的長型紙板,
當時的政治犯用報紙和稀飯,做床墊,也做成桌子。
三明治工也仿製隨身寶讓大家體驗。
由於時間關係,後面的押房僅簡單口頭介紹後,我們就往回走,一路走回到仁愛樓的門口,往右方的外役區前進。
10外役區,
外役區與押區完全隔開,符合規定的政治犯於判決確定後,可以申請到外役區工作。有洗衣場、縫紉場”手工藝廠,目前縫紉廠與手工藝廠改為展覽空間,每年至少安排一至二個常態展覽
洗衣工廠的範圍還蠻大的,開放空間為登記檢查組,有郵局軍醫院等單位送來的衣物,將收來的衣物分類。有乾洗區、水洗台,燙衣區等。在這服役的政治犯每月工資約80-200元不等。這邊的物件過於老舊多處生锈,多數由我口述,能一起摸且安全的物件是洗衣台。
11圖書室,
我們没有進去,主要在門外解說,借書流程,犯人填寫借書單後交給班長,再轉至政戰官審核,確認後將借閱者的姓名符號化,再由外役區的犯人借閱。姓名符號化是避免外役借書人知道押房內的借書人真實姓名後,產生密謀、串通等。
12餐廳,雖然現場的桌上已擺設好菜肴模型,但由於是固定於桌面上,加上灰塵,館方特定拿出新的模型讓參與者觸摸,餐廳有一台電視,這是由政治犯集資買的,能觀看的節目也限制於棒球賽、五燈奬等完全無政治色彩的節目。餐廳的另一邊放有報紙閱覽區,不過現場物不能觸摸,三明治工有準備數張報紙,在觸摸的過程中,發現有些地方被剪掉了,表示這是敏感新聞,所以又稱洞洞報。
整個非視覺導覽也在餐廳畫下句點。
… … …
非視覺導覽回饋:
在從業人員專場中,有人提問是否可能由視障者擔任導覽員。我回應,現階段尚有困難,原因在於視障者參與藝文活動的機會有限,唯有文化場館與制度面提升共融服務的普及度與品質,擴大視障者的參與基礎,方有可能逐步培養具備導覽能力的視障者,實現「由視障者導覽」的長遠願景。
在大眾場的一位視障參與者的回饋:
今天是我第三次來到人權博物館。雖然久仰大名,但是因為自己是全盲者,很擔心來博物館不能感受到很多體驗,所以其實前兩次來都是因為人權藝術節的音樂會。想不到這次真正可以以一個參觀者來進入展館內,細緻地來感受這個空間承載的歷史與文化。
原因在於,本次導覽是家峰老師帶領的妃視覺導覽,參與者有一半會戴上眼罩,感受沒有視覺情況下的人權博物館,而另一半則充當妃視覺導引者,以一個半陪伴的視角來體驗妃視覺。
其實我覺得,這真是一個絕佳的機會,以一種被限制的狀態進入一個限制人權和自由的空間,這兩種不同的“限制”。另外,在我們參與者漸漸熟悉和適應的狀況之後,在有限的自由鐘,其實我們都也創造出一些有趣的感受。
最後參與者夥伴們分享的時候,提到了妃視覺的過程中,感受到其他感官的放大和獨特的博物館體驗,而我作為一個“資深”視障者來說,這些經驗雖沒有什麼特別的,但是讓我摸到很特別的東西,這就是工作人員們專門為我們製作的觸覺地圖。還有一定要提到的是,我玩到一個“隨身寶”,這是在監獄中的服刑人員所創造出的百變工具。我想,如果一般的展覽,可能只能夠在玻璃窗中看到這個工具,而我這次和大家一起親自觸摸到模型,並且用它來折疊出小桌子。真是非常有趣。
我想,這樣的妃視覺展覽,這些有趣的妃視覺導覽道具,未來不僅僅可以服務來參觀的視障者,而且一定也能夠讓對人權博物館感興趣的民眾們獲得更多的不同體驗。相信,“非視覺”,並不需要和“視覺”進行對比才凸顯出它的價值,而是它本身就是有存在和發展的意義的。如果身邊有朋友沒有體驗過,我非常推薦視障朋友們帶著自己的親朋好友也多多去體驗“非視覺導覽”哦!